在金融服务领域,农商循环贷本应是助力农业发展、扶持乡村产业与农户经营的有力金融工具,当“农商循环贷不能还款”这一问题浮现,不仅给借贷者带来巨大压力,也对农商行的资金流转与业务稳定造成冲击,亟待各方正视并探寻有效应对策略。

从借款农户角度看,不能按时偿还农商循环贷往往有着复杂成因,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制约极大,如遭遇极端天气——暴雨洪涝使农作物受灾、干旱导致灌溉缺水影响收成,或是病虫害大规模暴发致使作物减产甚至绝收,这些都会大幅削减农户收入,使其难以筹集足够资金还款,而且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频繁,像某年水果丰收但市场供过于求,价格暴跌,农户销售所得远低于预期,资金回笼缓慢,无力应对贷款还款计划,部分农户在申请贷款时可能对自身还款能力预估不足,过度借贷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或投资一些高风险项目,一旦收益未达预期,便陷入还款困境。

对于农村小微企业而言,市场竞争激烈,行业变化快速,以农村小型加工厂为例,若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突然提价、运输成本因油价上涨大幅增加,而产品售价因市场同质化严重难以同步提高,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,现金流紧张,进而无法正常归还农商循环贷,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面临技术革新挑战,若未能及时升级设备、优化工艺,生产效率低下,订单减少,资金周转不灵,贷款逾期风险也随之攀升。

从农商行自身业务操作层面分析,贷款审核环节存在可完善之处,部分农商行在发放循环贷时,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不够精准全面,未充分考量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与不确定性、农村企业经营的脆弱性,仅依据常规财务指标与抵押物评估,导致一些潜在风险客户获得贷款,为后续不能还款埋下隐患,而且在贷后管理上,未能实时跟踪借款人经营状况与资金流向,没有及时察觉风险苗头并督促借款人调整经营策略或采取补救措施,错过化解风险的最佳时机。

当农商循环贷出现不能还款情况,其连锁反应不容小觑,对农户个人而言,信用受损,后续再获农商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支持难度剧增,可能错失发展良机;若被起诉追债,还可能面临资产被查封、冻结等法律后果,对于农商行,大量贷款逾期会推高不良贷款率,影响监管评级,削弱市场公信力;资金无法按时回收,限制其对其他有潜力项目的信贷投放,阻碍业务拓展与服务“三农”使命的践行。

为破解这一难题,多方协同发力是关键,农商行应优化贷款审批流程,引入大数据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信用评估模型,综合考量农户、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、抗风险能力等多维度因素,精准授信,强化贷后管理团队建设,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实时监控贷款资金使用与流向,定期回访借款人,提供财务顾问与经营指导服务,帮助其提升盈利能力与还款能力,政府部门也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如设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,对因不可抗力导致贷款逾期的农户、企业给予适当补贴;开展农业保险补贴政策,降低自然灾害等意外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冲击,间接保障农商循环贷还款来源稳定,借款农户与企业自身更需提升风险管理意识,合理规划生产经营与资金使用,量入为出,避免过度负债,积极学习金融知识与市场动态,增强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。

农商循环贷不能还款问题虽严峻,但通过各方携手、多管齐下,有望逐步化解风险,让这一金融工具重回服务“三农”、助力乡村振兴的正轨,实现金融与农业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共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