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开门见山:什么是循环贷?

想象一下,你的信用卡额度是个“魔法钱包”——花完还上,额度又满血复活。循环贷就是这种“随借随还”的贷款,比如信用卡分期、某呗的“借呗模式”。但问题来了:银行说“利率低至5%”,实际可能藏着一堆手续费、管理费,最后年化利率直奔20%!这时候,利率法规就是你的“防坑盾牌”。

举例:小王看到某银行广告:“循环贷日息万五!”(听起来一天5块钱很划算?)按复利计算,年化利率其实是18.25%——比房贷高3倍!法规要求明示年化利率后,这类“文字游戏”少多了。

2. 法规核心:三条红线不能碰

国内对循环贷的监管,主要看三招(附赠“人话翻译版”):

- 红线1:明示年化利率

→ 银行必须用大字标清实际成本,不能只说“日息0.05%”这种模糊话术。

案例:2021年央行新规后,某平台把“月费率1%”改成了醒目提示:“年化利率12.68%”,用户投诉直接降了40%。

- 红线2:综合成本上限24%

→ 超过24%的部分,法院可不支持(民间借贷更严,上限15.4%)。

幽默插播:如果你借100块一年还124块,银行赚的比巴菲特年均收益还高……这合理吗?

- 红线3:禁止暴力催收+捆绑销售

→ 不能因为你逾期就打电话给你全村亲戚,也不能强行卖你“贷款保险”。

3. 银行的“小心机”VS法规的“放大镜”

你以为银行会乖乖听话?Too young!他们还有这些“花式操作”:

- 套路1:“费率”伪装成“利率”

比如告诉你“每月只收1%手续费”,实际年化是12×1%=12%吗?错!因为每月都在还本金,真实利率接近22%。法规现在要求必须按IRR(内部收益率)计算,堵住这个漏洞。

- 套路2:会员费、加速审核费……

某平台曾被曝光:“借款10万,先交2千VIP费”,变相抬高成本。现在这些费用必须计入综合年化成本。

专业吐槽:这就像去餐厅点菜,菜单写“鱼香肉丝20元”,结账时加收“筷子使用费”“空气净化费”——能不骂街吗?

4. 普通人避坑指南:三招护体

- 第一招:盯死“年化利率”四个字

不管业务员怎么忽悠,只认官方合同里的年化数字。低于8%算良心,超过15%要慎重。

- 第二招:用IRR公式自己算

如果分12期还,每期本金+利息是X元,用Excel的IRR函数一拉,立马现原形。(嫌麻烦?记住:月供×12≈双倍年化利率)

- 第三招:优先选持牌机构

路边小广告的“零息循环贷”?大概率是砍头息陷阱。持牌机构至少受银保监会盯着。

5. 未来趋势:监管越来越严,但创新不停

最近两年,“绿色循环贷”(环保企业低息)、“工资秒贷”(用公积金数据授信)等新产品涌现。监管的态度是:“创新可以,‘割韭菜’不行。”

结尾彩蛋:下次看到“超低息循环贷”,先默念——

> “天上掉馅饼?地上必有井!”

TAG:循环贷利率法规,循环贷款利息,循环贷利率法规最新,循环贷利率法规有哪些,循环贷利息计算公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