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下半年,蓉城住房信贷市场呈现深度调整态势,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最新监管数据显示,截至11月末,全市商业银行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普遍执行LPR基准利率下浮20个基点(LPR-20BP),即4.0%执行标准,部分信用资质优良的购房者更可享受3.8%的优惠利率,相较于2021年6.2%的利率峰值,当前利率水平累计降幅逾200个基点,创下2013年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新低。
信贷政策松绑激发市场活力 据银保监会四川监管局统计,2023年10月成都市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降至4.12%,较去年同期下降68个基点,降幅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,值得注意的是,在四大国有银行中,建设银行成都分行率先突破利率下限,将首套房贷利率调整至LPR-20BP,此举引发工商银行、农业银行等十余家金融机构的连锁反应,成都已成为中西部首个取消首套房贷利率下限的试点城市,金融机构可根据客户资质实行差异化定价策略。
多维政策协同效应显现 本轮利率调整实为宏观政策与地方调控协同发力的成果,从货币政策层面观察,自2022年1月以来,央行已累计下调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35个基点,2023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更明确提出"构建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",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。
地方政府调控方面,成都市住建局联合七部门出台的《关于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》中,明确将信贷政策作为市场调节的重要工具,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3年1-10月成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同比下跌2.3%,价格调整窗口为利率政策优化提供了市场空间。
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转变同样值得关注,随着存款利率连续三轮下调,银行业负债端成本压力显著缓解,以成都银行为例,其2023年三季报显示,净息差较年初扩大12个基点至2.15%,不良贷款率连续五个季度保持在0.38%以下,为信贷政策调整提供了充足的安全边际。
置业成本结构性下降 利率调整带来的经济效应正在显现,以等额本息方式贷款100万元、期限30年计算,利率从2021年峰值5.88%降至当前4.0%后,月供支出由5918元降至4774元,降幅达19.3%;总利息成本减少41.2万元,相当于节省41%的融资成本,对于成都双职工家庭而言,月供占收入比已从56%降至45%,显著提升住房支付能力。
市场监测显示,在天府新区、东部新区等新兴板块,总价150万元左右的刚需房源首付门槛已降至45万元以下,链家地产研究院数据显示,2023年第三季度成都首套房平均贷款额度较去年同期增长18%,贷款审批时效缩短至5个工作日内。
市场呈现双向波动特征 政策效应正在重塑市场格局,成都市住建局网签系统显示,2023年10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增长18.7%,二手房成交量突破1.8万套,创近三年单月新高,但市场分化特征明显,高新区金融城板块出现单月23%的二手房挂牌量激增,部分改善型房源议价空间扩大至15%。
风险防控方面,银行业已建立多维度审查机制,招商银行成都分行信贷部负责人透露,目前对首付资金来源审查采取"三查三核"制度,重点防范消费贷、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,监管部门要求各银行将房贷不良率预警线设定为0.5%,实行动态压力测试。
理性置业决策框架 对于购房者而言,当前政策窗口期需把握三个关键维度:首先关注LPR重定价周期,多数银行允许每年1次利率调整;其次需评估家庭财务弹性,建议月供/收入比控制在40%安全线内;最后应审慎选择贷款产品,成都公积金管理中心数据显示,双职工家庭最高可贷80万元,组合贷模式可节省总利息支出约12%。
市场前瞻与制度创新 业内人士预测,当前利率水平或将维持6-12个月的平台期,随着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政策全面落地,预计每年可为成都居民减负超30亿元,值得关注的是,成都市正试点建立"利率-房价"联动机制,当房价指数连续三月环比跌幅超1%时,将自动触发额外10个基点的利率优惠。
在"房住不炒"政策基调下,成都正探索建立"四位一体"住房金融体系:包括差异化信贷政策、公积金制度创新、租赁住房金融支持和REITs试点推进,这种制度创新不仅为刚需群体构筑政策护城河,更为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建设提供"成都样本"。
(注:文中LPR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,BP为基点,1BP=0.01%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