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头段(抛出痛点)
"信用卡刷爆了?没事,再开一张还上!"
"网贷额度20万,每月只还利息美滋滋?"
——如果你觉得这种"以贷养贷"的操作是财务自由密码,建议先看看李女士的案例:她用5张信用卡+3个网贷平台玩"债务俄罗斯方块",2年后月还款额比工资高3倍,现在连螺蛳粉都要分期。(此时读者OS:这说的不就是我?)
一、最高额循环贷的"甜蜜陷阱"长啥样?
(用经济学原理拆解产品设计)
银行和网贷平台就像高明的钓鱼佬,用的可是行为经济学里的"诱饵效应":
- 低月供诱惑:"月息0.99%"实际年化利率21.5%(超过LPR4倍就不受法律保护哦)
- 额度幻觉:30万循环贷额度≠30万存款,就像给你游泳池注水许可证≠送你家自来水
- 温水煮青蛙案例:小王用某呗买iPhone,分12期觉得毫无压力,结果1年后发现总还款够买1.5台(这时候才想起初中数学老师教的IRR计算公式)
二、"以贷养贷"的死亡螺旋公式
(配个简单数学模型更带感)
假设你每月新增消费1万元:
```
第1个月:借1万 应还1.05万(按年化60%计算)
第6个月:雪球滚到8.2万 ←这时候已经需要借新还旧
第12个月:债务核弹23.6万!
(此时插入表情包:一只仓鼠在跑轮上狂奔.gif)
真实案例:某杭州跨境电商老板用经营贷发工资,资金链断裂时欠款=杭州一套房首付。他的经典语录:"我以为我在玩现金流游戏,没想到玩的是鱿鱼游戏。"
三、3种人最容易掉坑(对号入座时间)
1. "数学刺客"型
以为分期手续费=利息,实际资金成本堪比高利贷。举例:某银行宣传"分期费率0.75%",实际年化16.2%(IRR计算器一按就现原形)
2. "征信赌徒"型
疯狂申请贷款把征信搞成蜂窝煤,等真需要房贷时——银行微笑:"您看起来像个人形风险警示牌呢~"
3. "暴富梦患者"型
用信用贷炒币/加盟奶茶店,结果遭遇:比特币暴跌+奶茶店日销3杯(其中2杯是自己喝的)
四、救命指南(严肃版建议)
▶ 债务重组三步法
1️⃣ 拿出纸笔列清单(别用手机备忘录!手写更有痛感)
2️⃣ 优先处理年化>15%的债务(超过这个数基本是给银行打工)
3️⃣ 找银行协商停息挂账(银保监会投诉电话12378请刻烟吸肺)
▶ 防沉迷系统设置
- 把信用额度调低到月收入20%以内(就像给减肥的人换小号餐盘)
- 设置自动还款日前3天手机屏保:"今天还完款了吗?"
结尾段(扎心升华)
金融的本质是时间换空间,但以贷养贷是把未来空间都抵押给了现在的欲望。下次看到"最高额度""循环使用"这些词时,建议默念:"这不是ATM机,这是《电锯惊魂》里的游戏装置啊!"(๑•̀ㅂ•́)و✧
(文末彩蛋:评论区留下你的负债故事,点赞最高的送《个人破产法》避坑手册电子版~)
TAG:最高额循环贷以贷养贷,循环贷款必须使用最高额保证,最高额抵押和循环贷款区别,循环贷款额度使用期限最长不超过,最高额循环贷款续贷规定,最高额循环抵押贷款风险